•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信息公开
2014/7/10 8:55:51     时政百分网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内容,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网络信息公开。内容提要:假如你是T市网络信息公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不及时,不全面,民众对此颇有怨言。请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关于T市加快网络信息公开的公告。字数在5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网络信息公开

 

1.网络发言人的出现,乃至其制度化,是当下中国渐入佳境的“互联网政治”的表征之一。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府官员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是“互联网政治”的固有特征,因此,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政府部门实名发帖回复网民质疑,实质是权力机构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因应和主动干预,且不妨视作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如果对此前一些公共事件的演变过程予以梳理,不难发现,网络爆料(肇始)-网友转帖或跟帖(酝酿)-传统媒体跟进(发展)-有关职能部门调查落实(结局),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模式和路径,其中网友的持续关注和不断爆料,几成推动事件向纵深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从这个层面看,引入“网络发言人制度”,通过政府部门实名发帖的提前介入,以官方权威信息来化解谣言讹传蔓延,无疑可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导舆情趋向良性态势,从而为事件的解决和平息创造最大的可控性。

 

2.网络监督的兴盛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监督体制的乏力和失效。对于公众而言,网络监督成为既现实监督途径之外的又一崭新途径。虽然这一途径以其便捷等优势短时间内深得民众喜爱,但,迅速膨胀的监督队伍和监督力量无疑也加剧了与尚不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的“对立”。当然,“对立”也好,“冲撞”也罢,其实质却始终是民众与自己的政府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美好期许以及对于期许的表达、阐释。

我们可以且应当理解,民众对于“纳税人”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的理解和接纳需要时间,正如我们在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所看到的那样,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推行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而义务教育以上的教育资源仍然稀缺。由此可想而知,“教育”这居民个体所有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都无从瞬间实现,那么,让普通民众准确把握“纳税人”的意义并行使纳税人对于相关政务的监督权显然不现实。

 

3.各级政府必须在现实空间和群众“面对面”地交流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在虚拟空间与网民“屏对屏”地互动。但是,如果政府总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网络“检查员”,就难以实现上述互动过程。真正的“屏对屏”互动是放下“某某级干部”的架子,成为一个普通的网民,在熟悉网络的过程中了解网络,在参与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

   其次,政府信息公开应当借鉴“3T”法则。近年来,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已非个别,相关政府部门表现却不尽人意。要而言之,一是缺乏快速反应的速度,多数是在被严重的事态的“倒逼”之下匆匆出场;二是发布的信息缺乏应有的明晰度,分明是面对国内公众却喜用“安全的”“已基本得到控制”之类的外交辞令;三是作出的信息发布缺乏权威性,鲜有第一把手出席新闻发布会,甚至在媒体上还出现了“某博物馆的某博士告诉记者”的苍白解释。

 

4.渠道的搭建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除了制约政府信息公开的技术、程序因素外,某些政府官员的信息公开意识也是重要制约因素。一些官员缺乏信息公开的意识与理念,缺乏对公民权利的认知与尊重,缺乏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有时为掩盖决策失误,故意不向公民提供信息,或只提供无效的、形式化的信息。但这样做往往会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对包括谣言在内的信息都采取压制态度;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封锁消息,谣言才有了滋生的土壤。一些政府部门在谣言发生后应对迟缓,媒体***乏力,一味指责群众“不明真相”;在谣言演变中,试图以搪塞、封堵信息来掩饰。这往往会使网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对信息难辨真伪时,谣言就有了散布的基础。越及时地通过主渠道公布权威信息,越能够使公众判断接近事实,社会的恐慌就会降低到理性范围内,公众就不再道听途说,传播谣言。这种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减少流言传播的重要举措。

 

5.政府部门多公开信息,会将社会的注意力吸引到正常的方向上,从而改变当前互联网上八卦信息往政治上扯,谣言像地沟油一样拉公众一起消费的不良倾向。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与前些年相比已经大大扩大,今后需继续扩大。信息的进一步公开有可能短期增加社会治理的具体麻烦,但这个过程必将增加全社会的承受力,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希望我们这个呼吁得到官方各部门以及各级官员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有一批政府部门以及有一批官员能多付诸一点行动,舆论情况必将逐渐改观。

 

6.尽管整个过程还显留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按照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本该在6月底前完成任务,但如期公布的只有科技部。而且就公布的数据来说显得笼统,缺乏细节的展示,很多方面不够完善。不过,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至少“三公经费”公开终于破题,而且还是中央部门以身作则,从顶层开始。如果把它比做为一个媳妇的话,尽管这个媳妇有些“丑”,很多地方也被舆论批评,但终归是见了公婆了。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后将能够形成一种贯制,没有哪个部门再轻易敢以国家机密等借口推诿公众的信息公开要求。

尽管有了“三公经费”公开的这个大动作,但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依然只是被掀开冰山的一角。很多部门与地方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的态度一直显得暧昧,既不敢逆潮流而动,却也都留有一手。正如近日《人民日报》评论中论述到的:一些地方仍习惯于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拒绝公众的信息需求;一些公开的信息公众要么不感兴趣,要么看不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与“权利”的对峙,很容易伤及参与热情。

 

7.谣言止于公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细察每一则“著名”网络谣言的背后,都有信息发布不够透明的阴影,这才会给网络谣言肆无忌惮的可趁之机。

既然谣言可以借助网络长出翅膀,那么真相同样可以借助网络正本清源。但是,如果政府权威发布频频失语,有效信息传递不畅,真相被有意隐瞒甚至扭曲,那么谣言疯狂生长就有了肥沃土壤。因此,每一则谣言引发的社会风波与动荡,往往伴有当地政府瞒报真相、弹压舆论或信息发布滞后等失职行政。如果政府失语之后,新闻媒体也集体沉默,那么谣言便会成不可遏制之势,进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8.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新闻发布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的重要作用,纠正重事件处理、轻信息公开的倾向,强化应对传播危机的意识,善于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把群众最关注的真实信息公布出去,把政府所做的工作报道出去。应加强新闻发布,坚持反应快捷、及时主动、客观准确、公开透明原则,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提供新闻通稿等形式,及时向媒体通报事件最新进展和处置情况,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有的地方和部门虽然也发布信息,但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这非但不能以正视听、消除疑虑,反而“不说倒还清楚,越说就越糊涂”的窘境。因此,在新闻发布中,信息披露应当尽可能具体翔实,不能用概念化甚至“外交辞令”。

 

9.让公开透明及公众网络自信成为真正的“谣言粉粹机”。这就需要提升真实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受众的判断水平,有效降低甚至彻底消除谣言的能量。在一个网民数量接近6亿的信息化社会,要从根本上治理网络谣言,政府应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让恐慌止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信息畅通。谣言止于公开,透明增加互信。对于民众对真相模糊不清的猜测,政府要靠主动积极地进行疏导和引导,有关部门应主动跟进,坦诚、自然、客观地披露信息,借助媒体之力,努力营造化解谣言的舆论环境。“谣言止于智者”,党员干部要自觉激发网络正能量,坚决不传谣、不信谣。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谣言应对和惩戒机制,对那些利用网络造谣传谣以混淆视听者严惩不贷,从而不断强化广大公众的道德意识,自觉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持续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10.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政议政权需要政府公开信息这一举措来保障。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逐渐提高,做好政府信息公正、客观的公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政府信息公开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有效引导舆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定,在危机事件、突发事件、群体事件发生时,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可以让公众对事态有更全面的了解,并有效防止谣言传播。它还有利于惩治腐败,把信息放在公众监督下,消除“暗箱操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和传播可为公众带来高质、准确、快捷的信息,能有效降低公众办事的盲目性,减少服务成本;政府信息公开还可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电子政府的建设。

 

11.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才能防范地方政府的“暗箱操作”。事实上,不须国务院的“工作要点”出台,征地拆迁的相关信息就必须公开。2007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条例》还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一律公开。征地拆迁的信息,明显属于政府必须公开的信息,因此,这些信息理应进行公开。在我看来,征地拆迁信息不但需要公开,而且需要详细地公开,包括征地拆迁范围,有关人员签订的协议,补偿的标准和依据,公开听证的内容等等。

此外,要通过信息公开来化解官民矛盾,还必须制定严厉的问责制度。政府公开征地拆迁信息,如果信息不完整的,或者信息虚假的,能及时补正的必须补正,如果虚假信息危及相关当事人利益的,则视为征地拆迁程序违法而无效,且必须追究政府有关人员的纪律、行政责任。否则,信息公开与不公开,公开真与假都一样,地方政府又可以为所欲为,官民矛盾难以化解。

 

12.“谣言倒逼真相”,不是真相显现的正当方法,以之为制谣传谣的依据,无正当性可言。对制造和传播谣言无所谴责,以为可以逼使真相出现,其实只能鼓励谣言源源而出,磨蚀人们对交流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基本信心。但另一方面,“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也绝非一种正常的状态,人们之所以对谣言的痛恨减少,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不够公开的后果。

有组织的制谣传谣行为,无所谓道义。一个社会争取正常秩序、正常表达、正常生活的努力,在光明和正道或微弱或强大的坚持之中,而不在泥地里打滚的相互缠斗里。正常的社会生态,需要大家都来负责任地说出真信息和真意思,而非不负责任地隐瞒歪曲,或者不负责任地制谣传谣。

 

 

1.根据所给材料,请概括归纳我国网络信息公开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全面、客观、准确。字数在300字以内。

 

 

2.所给材料4中,越及时地通过主渠道公布权威信息,越能够使公众判断接近事实,社会的恐慌就会降低到理性范围内,公众就不再道听途说,传播谣言。如何理解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层次明细,结构完整,字数在400字以内。

 

 

3.假如你是T市网络信息公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不及时,不全面,民众对此颇有怨言。请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关于T市加快网络信息公开的公告。字数在5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阅读完所给材料后,你一定有所感触,请围绕“网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这一话题,字数在1200字以内,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推荐相关阅读:
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养老改革

              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政府公信力


如果你喜欢本站原创内容,请务必分享给你的5位好友,做原创内容不易,请轻轻按下一键分享,共享给你更多的朋友,我们需要你的支持才能更好前行。在这里你将享受高级会员,原创资料全免费。时政百分网(www.shizheng100.com)微信平台:shizheng100,微博:时政通。

(编辑:admin)

标签: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 申论 模拟题 押题
 
相关阅读:
命题研究策论文的命题原理|申论解题逆向思维
申论申论写作故事素材背诵精选
申论202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听民声,重落实,惠民生
申论2025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积累300篇
申论申论考试的测试效度是什么|申论命题解读
申论申论范文写作素材故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