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乡愁文化
2014/9/9 8:51:07     时政百分网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内容,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乡愁文化。内容提要:假如你是浙江省公务员,从事乡村文化研究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前我国的乡村文化出现了断层。不少民众有深深的乡愁,请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关于浙江省Y市传承传统文化的通告。字数在5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乡愁文化
 
1.乡愁,是有家难回的生活。“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律,但现实却是,放假时间短、买不到票、为了生活主动加班。问问流水线上的兄弟姐妹,有多少人休过一个完整的“黄金周”?订票网站有了,订票电话也通了,把热门线路的车票早早地就卖光了;有报道说,为了让老板满意,也有人主动留下来加班,但这引起了评论“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别人就更不会珍惜你”,似乎有道理,但当起了房奴、孩奴,不珍惜自己不正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么?
   每个人的忧伤汇聚起来,几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忧伤。眷恋就是残缺,正是从得不到满足的乡情中长出了乡愁。许许多多人的乡愁,也是对当下境遇的一种折射。挥别无忧无虑的童年,离别满溢亲情的土地,去往异乡,有得到也有失落。故土巨变、亲情疏离、边缘人的角色、收入与消费水平的落差,让两边不靠岸的人找不到停泊心灵的港湾。
 
2.身居水泥森林之中,拥挤的空间、阻塞的交通、污浊的空气、充耳的噪音,不胜其烦,不胜其扰,不胜其愁。城市人口来自天南海北,陌生人社会几乎让所有人必须去掉家乡味,这对于从熟人社会走来的群体而言,是呆板的、单调的、生硬的、冰冷的,失去了乡村文化的多元、自由、和睦、温情的特性。
因此,身居闹市者,思乡念家自是情理之中,思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思念“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适。现在,“农村脱农”等谋划时常见诸报端,似乎农村无农才算过瘾了,其实农业文明是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基本载体之一。
 
3.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4.在城里造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博物馆、一个绿色生活馆,在村里建一座知青生活纪念馆等,都是寄托乡愁的好办法。乡愁的表现弹性极大,一座老宅的修复、一段经历的再现、一个传统的复活、一次特别生活的体验,都可成为留住乡愁的方式,而且只有在活态传承中展现乡愁,乡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乡愁不是廉价的情绪发泄,它应成为我们面向未来的信心所在。要实现这点,就得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让城市真正成为人的城市,成为人的家,成为乡愁的载体;同时,弥合城乡鸿沟,城乡一体,建设城中村庄,村庄中的城市。这样,将人们现实和情感上的家乡打通,我们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守住我们文化的根。
 
5.近几年来,“逼婚”“催生”成为春节团圆永恒的话题,让不少年轻人倍感压力,由此催生出“租男女朋友”等生意,而更有甚者,为了躲避“逼婚”,只能放弃回家过年。年轻人孤身一人在外冷清过年,家里年迈双亲也只能对着电视相坐无言,望子不归,有家却不能圆,此等情境,不能不令人唏嘘。
其实,春节的诸多烦恼并非仅仅是春节时才有的烦恼。“逼婚”“催生”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两代人在生活观念或生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只是在春节万家灯火的背景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对峙才显得更为强烈而已。至于人情往来的烦恼,可能更多是因人而异。当很多人走出乡村,逐渐习惯城市生活的时候,城市的快节奏以及新观念的冲击,让他们也离故乡的人情越来越远。
 
6.“乡愁”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毋庸讳言,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城镇尤其是古城镇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更有的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被任何新建筑新景观唤起的一时兴奋,终弥补不了失去城镇应有的“乡愁”这个精神家园的永恒惆怅。
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中国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城镇文化。城镇尤其是古城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注意保留城镇的原始风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基;保护城镇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
 
7.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和推土机的力量,撕裂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留存记忆。多少城市迷失在无休止的膨胀和浮肿中,多少拥有辉煌文明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几乎每天都在演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建设与破坏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于是,“一边拆掉真文物、一边再造假故居”的闹剧不断上演,大量不是“文物”的名人旧居、祠堂庙宇,“樯橹灰飞烟灭”、消失于岁月无声。剩下的是千城一面,楼盘林立,水泥森林。有人说,如果王勃再登滕王阁举目远眺,看到的怕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而是“楼盘与水泥齐飞、玻璃共强光一色”。
   乡愁,并非不能生长于现代城市。现代人的都市焦虑,恰恰需要传之久远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认同来抚慰。正因如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才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留住乡愁离不开文化载体,也需要生长空间。它要的也不多,也许只是一个湖泊、一座祠堂、一棵树木、一块瓦片而已。而最需要的,是人们的呵护之心,帮助抵挡各种觊觎的目光。作家冯骥才说:“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诚哉斯言!记忆且不存,乡愁复何寄?
 
8.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和主导的新一轮城镇化,区别于以往的大城市发展思路,在具体落实上,仍需观念上的颠覆与变革。城市定位需要建立在“让人生活更美好”的基础上,以地方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为参考,确立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规模,而不是反过来以权力意志打造城市版图。此外,探索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的连带性和互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路径。以中小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不该是片面追求高楼大厦、一味摊大饼,而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先导,构建宜居的城市风貌和城乡发展格局。
城镇规划的延续性从哪里来?这里除了要打破以权力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更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较之于行政力量的偶然性,市场的力量要稳定得多。这方面,要求政府要从直接配置资源的参与者,转身为以政策体制改革为主的投融资环境创造者。从宏观角度来看城镇化发展,需要继续释放制度宏利。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城市管理体制和中央与地方事权制度的改革,等等。
 
9. 城镇化不是赶农民上楼,也不是消灭村庄。乡村既是食物资源的供给者,也是几亿人生活和精神的家园;既是城镇化廉价土地的供给者,也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既是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也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乡村与城镇就像一对夫妻,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
“田园组团”和“建筑组团”交叉展开的现代城市理念何日在中国落地生根?“都市中的田园”和“田园中的都市”相映成趣,将使人们在现代文明中体验着传统文明,在传统文明中享受着现代文明,让两个文明不仅没有“割裂”,而且在互相交融、相互依存中共生共荣,同步发展。
 
10.曾说,免除农业税后农村日子的确比以前好过,但种地只够自己吃,孩子上学的钱,不外出打工根本挣不出来。虽然城市土地价值飙升,但在现有土地制度下,除少数人外,大多数农民不可能享受土地升值所带来的财富。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衰落,农村的工作机会和发展机会日益狭窄。这就注定外出务工模式将长期存在。同时,进城务工农民受制于户籍制度,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所谓“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就是这样出现的。
显然,“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需要我们把人放到首位,加大乡村建设力度、促进农村经济提升转型、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医疗养老等一体化……一点一滴的改进累积起来就会化为真实具体的幸福。这样的城镇化才能让人记住乡愁。毕竟,人在,乡愁才在。
 
11.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并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列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城镇化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更是打破以户籍为藩篱的严格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使中国社会从一个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就此而言,城镇化的本质绝非经济结构的变迁,而是观念和制度的变迁,是通过改革和废除包括户籍在内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不合理的制度,在社会的生态中嵌入平等元素,建立真正的契约和市民社会,实现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城市文明的伟大跃迁。农民进入城市,就是市民,就必须从法律层面承认他们的平等权。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城镇化,在人类城镇化的历史上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既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又没有出现拉美等国的贫民窟,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法律,甚至宪法确保进入城市的农民完全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待遇,将农民的平等权提升至宪法的角度,从而避免出现假的或夹生的城镇化。如果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却又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无法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这种城镇化本质上是一种假城镇化、夹生子城镇化、掠夺式的城镇化。
 
 
1.根据所给材料,请概括归纳我国国民乡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全面、客观、准确。字数在300字以内。
 
 
2.所给材料9中,在传统文明中享受着现代文明,让两个文明不仅没有“割裂”,而且在互相交融、相互依存中共生共荣,同步发展。如何理解乡愁的“割裂”层次明细,结构完整,字数在400字以内。
 
 
3.假如你是浙江省公务员,从事乡村文化研究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前我国的乡村文化出现了断层。不少民众有深深的乡愁,请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关于浙江省Y市传承传统文化的通告。字数在5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阅读完所给材料后,你一定有所感触,请围绕“乡愁”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字数在1200字以内,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推荐相关阅读: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雾霾治理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公益慈善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原创内容第一站,如果你喜欢本站原创内容,请务必分享给你的5位好友,做原创内容不易,请轻轻按下一键分享,共享给你更多的朋友,我们需要你的支持才能更好前行。在这里你将享受高级会员,原创资料全免费。时政百分网www.shizheng100.com微信平台:shizheng100,微博:时政通。

(编辑:admin)

标签: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 申论 模拟题 押题
 
相关阅读:
申论人民日报评论好句子申论写作背诵素材
命题研究策论文的命题原理|申论解题逆向思维
申论申论写作故事素材背诵精选
申论202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听民声,重落实,惠民生
申论2025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积累300篇
申论申论考试的测试效度是什么|申论命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