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调研文章也要讲究可读性技巧能力提升法
2021/9/27 8:35:23     公务员考试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调研文章技巧。

调研文章也要讲究可读性技巧能力提升法
所谓可读性,就是文章有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家看下去。目前各级机关调研文章不计其数,包括各种汇编、精选、获奖文集等,其中固然不乏上乘之作,但实事求是说,可读性强的并不多。有时候,阅读某些调研文章简直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读吧,看了半天弄不清说了些什么,毫无吸引力可言;不读吧,人家毕竟动了脑筋、付出了心血,浪费了多可惜,对人家的劳动成果不尊重。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缺乏可读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在结构方面,不管选题大小和内容多少,都要按惯用的“三段式”结构方法大肆铺排,人为地把短文章拉成了长文章。比如某县通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其经验可通过调研文章予以总结推广。这篇文章的结构本来很简单,第一部分介绍做法和成效,第二部分概括几条经验和启示就可以了,但作者可能嫌这样结构还不够规范、大气,后面又挂拖斗似的加上一个部分“对策思考与建议”,其实又没有多少话要说了,说来说去与第二部分的内容差不多,反而使文章显得长而空了。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小 题大作”。
在议论方面,不管是否需要,都像写论说文那样从论点到论据再到论证,分析得很严密、很透彻,看起来雄辩有力、逻辑性很强,但有时候纯属多余,反而使文章显得沉闷、老气。比如有篇文章介绍某市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的做法及成效,其中谈到“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怎样说明这个道理呢?本来,作为调研文章,主要应依据调查得来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讲清楚就行了,但作者似乎还嫌这些事实不够用,又大段大段地将历史上的“无为而治”和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某些做法搬过来作证,论据的确很充分,论证也的确很严密,但作为调研文章,是否有这个必要呢?
在建言献策方面,不管是否对路,是否有充分的材料依据,都在题目上戴上“对策”“方略”“战略构想”之类的漂亮的大帽子。当然,如果文章的确够分量、思想容量的确较大、决策建议的确够水平,戴这样的帽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但有些文章,仅就某一件具体事情“叙”和“议”,戴这样的帽子就不太合适。比如某篇文章反映部分中学生辍学打工的问题,呼吁学校、家长、主管部门予以重视和解决,难道非要冠之以《关于制止中学生辍学打工的对策构想》吗?有的作者在构思文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内在的东西,而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决策建议的分量与质量,而是形式上的表现,如对策之一、对策之二、对策之三等等,好像有满肚子的对策用不完,细细一看却不过如此。其实,只要内在的质量过得硬,冠什么名称并不是太重要。还有一些文章喜欢拼凑,什么这个关系那个关系,这个结合那个结合,比如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重与轻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兼顾一般相结合等等,看似博大精深,实则毫无新意,看不出对决策对实践有多大用处。实实在在地说,简洁明快地说,不是更简单、更管用吗?
在语言表达方面,不管自然不自然、生动不生动,总是很认真地、像绣花一样细致地推敲文字,好像生怕哪一个提法不合规范,哪一个句子不合语法,哪一个词用得不准确。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因此而使文章变成文绉绉、干巴巴的书生腔,读者根本不愿意看,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比如这样一段话:“优化农业结构,亟须引导农民充分认识传统农业结构的种种弊端,充分认识发展效益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充分认识优化结构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现实意义,藉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段话在语法上找不出任何毛病,但看上去给人以咬文嚼字、死气沉沉的感觉。如果换一种说法:“调整农业结构,要引导农民算好三笔账: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账”,优化农业结构的“效益账”,发展高效农业的“致富账”,使农民受到启发和鼓舞。”这样一说,就显得生动多了。这里还必须指出:在衡量调研文章可读性的诸要素中,语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毛主席的《寻乌调研》《兴国调查》等篇章,为什么直到现在人们还喜欢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生动鲜活、朴实自然,有人物、有故事、有群众语言,所以有很强的可读性。由此看来,我们真的用不着把过多精力放在咬文嚼字方面,用不着刻意把它做成一篇“高大上”的文章,放松一些、自然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根据调研主题和内容表达的需要,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群众语言,增加一点“泥土味”;可以运用有关典型事例或精彩故事,增强一点生动性;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说真话实话,增加一点新鲜感和个性色彩。下面这篇例文,就说明了这一点。

(编辑:admin)

标签:文章写作 文章技巧 写作技巧
 
相关阅读:
申论申论写作故事素材背诵精选
公文规程范文|公文写作技巧
申论2025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积累300篇
综合素质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写作精华总结篇|备考资料
公文细则的写作要领有哪些|公文格式
公文决定写作格式和技巧